評價兩極的軒尼詩

評價兩極的軒尼詩

David Li

灣仔係港島第二大商業中心,當中最熱鬧的街道,軒尼詩道無出其右。軒尼詩道東起銅鑼灣怡和街崇光百貨,西至金鐘道警察總部,沿路商行及酒店林立,電車及地鐵亦在此通過,係港島交通命脈。軒尼詩道係填海而成,係海旁東填海計劃重要一環。有趣的是,填海之時港督軒尼詩早已離任,而佢亦非促成填海的人,點解會由與填海計劃無關的軒尼詩命名軒尼詩道,背後有一段故事。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軒尼詩道

 

以軒尼詩命名灣仔主要幹道,最大原因係軒尼詩對華人的貢獻。耐人尋味的是,軒尼詩雖然受華人歡迎,卻未有如其他港督般離任不久就有以自己命名的街道,直至軒尼詩離任 47 年後,軒尼詩道才出現。這與軒尼詩於華人及洋人間評價兩極有關。愛爾蘭出生的軒尼詩以對殖民地當地居民友善及注重福利聞名,擔任下議院議員時曾訂定濟貧法,為英國福利制度打下基礎。來港赴任前, 軒尼詩曾經任巴巴多斯、巴哈馬、塞拉利昂及納閩總督,軒尼詩不問宗教背景任命當地土著擔任高級官員,並且改革稅制獄政以及公共衛生服務,令佢深受當地民眾歡迎,但大刀寬斧的改革不只令佢同其他官員有摩擦,亦令洋人對佢有意見。這一評價,持續到軒尼詩在香港任內。

 

第八任港督軒尼詩爵士 (Sir John Pope Hennessey)
軒尼詩與家人前往香港赴任

 

軒尼詩於 1877 年來港任職,一如佢過往作風,佢貫徹對當地居民友善的政策。當時,華人仍未被允許歸化英籍,未能享有完整公民權益,為提升華人地位,軒尼詩允許華人歸化英籍,成為正式英國公民,自此可以如同其他歐裔公民一樣有平等地位,更能享有政治權利。軒尼詩委任伍廷芳出任定例局議員,開創香港華人參政先河,自此定例局設有華人擔任的議席。當然,要成為英國公民,就必須要有良好英文水平,為加強華人英語程度,佢將英文列作必修課,增加英文教學時數,更規定新成立的學校要以英語教學,才可得到政府資助。軒尼詩允許華人於中環購地起屋及經營生意,使得華人商行於中環湧現,促進中環急速發展。有見當時拐賣婦孺猖獗,軒尼詩責成巡理府 (Police Magistrates)、警察隊長 (Captain Superintendent of Police) 以及漢務參贊 (Chinese Secretary) 成立委員會,同請願查緝拐匪的華商領袖協商籌辦保良局,並由軒尼詩親自核閱,上報倫敦藩政院 (Colonial Office) 取得批准。由於軒尼詩積極協助保良局之成立,令佢廣受華人歡迎。不過,以上政策,令佢受到唔少洋人不滿,因為華人地位提升以及在中環營商,會令本來有獨特優勢的英商失勢,軒尼詩減少笞刑的政策,更令洋人擔心廣東犯罪分子會紛紛來到刑罰寬鬆的香港,影響治安。軒尼詩本人容易激動,曾因懷疑妻子同最高法院法官希剌 (Thomas Child Hayllar) 有染而同對方大打出手,更令佢成為上流社會同洋人間的笑柄。如此負面的評價,令軒尼詩離任後,洋人拒絕以佢命名街道。雖然 軒尼詩在各殖民地受盡洋人批評,但軒尼詩嘅政治生涯十分長久,香港總督任期結束後,軒尼詩被派往毛里裘斯擔任最後一次殖民地總督。1890年返回英國再次成為下議院議員,直至1891年離世。

伍廷芳太平紳士,定例局(立法局、立法會的前身)首位華人議員
保良局歷史最悠久的文獻《呈文》 記錄了保良局的創辦事蹟,包括由四位創局總理上書時任香港總督軒尼詩爵士的書信

 

一直要到半世紀後,相隔多年,物是人非,香港洋人對佢亦不再如過去反感。隨着香港華人人口增加,灣仔人口壓力大增,當年港督寶靈提出的灣仔填海計劃再被提出,海旁東填海計劃於是應運而生。本來,皇家海軍因不願搬走位於現今律敦治醫院位置的海軍醫院,反對灣仔填海,但行政立法兩會非官守議員遮打全力爭取填海,使得議案獲得通過,海軍醫院亦只得搬去昂船洲,以便填海。到 1929 年,灣仔填海工程完成之時,華人已經有相當影響力,為紀念曾經力爭華人權益的軒尼詩,連接灣仔同銅鑼灣的海旁大道便命名為軒尼詩道。軒尼詩道落成後,吸引唔少華人商行進駐,繁盛非常,直到現在。

1920年金鐘至銅鑼灣地圖中,紅色部分為軒尼詩道,南面的海旁東為現今的莊士敦道。
ブログに戻る

コメントを残す

コメントは公開前に承認される必要があることにご注意くださ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