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山上的熱鬧街道

消失的山上的熱鬧街道

David Li

要從中環電車路一帶登上半山蘇豪區,除了可以使用德己立街及砵甸乍街,還可以使用雲咸街。這條鄰近蘭桂坊的街道,與德己立街一樣每到大時大節便人頭湧湧,唔少於蘭桂坊及蘇豪區酒吧盡興的人會拖着疲累的身驅,走下雲咸街落大馬路乘搭各種交通工具歸家。雲咸街係香港開埠後最早建立的 16 條街道之一,但同其他街道唔同,雲咸街 (Wyndham Street) 並非用特定人物命名,其命名來源,至今眾說紛紜。


現今的雲咸街,不只因附近有蘭桂坊而熱鬧,還因藝穗會而充滿藝術氣息。

雲咸街早於 1845 年的地圖中出現,連接全港第一條街道皇后大道及荷李活道,有說法指由於這條窄街蜿蜒曲折,就以有着「蜿蜒曲折的小村莊」意思的 Wyndham 命名,Wynd 在古英語意即窄巷。另一說法,指雲咸街直接用倫敦同名街道命名。無論哪種說法,都說明了雲咸街最初的模樣,由山腳往上,到己連拿利便呈 U 形拐向荷李活道的方向。之所以要呈 U 形而非直接以最短的路徑接駁兩條大路,與當時居住在雲咸街的一名首任船政官 (Habour Master) 兼海事裁判司 (Marine Magistrate) 威廉‧畢打 (William Pedder) 有關。

早期的雲咸街只是一條蜿蜒小徑,但已有不少人會以此穿梭皇后大道及荷李活道。

畢打出身懷特島 (Isle of Wight),13 歲便加入皇家海軍,21 歲便升任少尉,隨後來成為駐華商務總監義律工作。雖然曾一度轉至海岸防衛隊工作,但在 1839 年還是回到義律身邊,成為東印度公司復仇女神號 (H.C. Nemesis) 的大副並參加第一次鴉片戰爭,並因攻陷虎門多座炮台直搗廣州黃埔,而獲義律賞識,重用為香港第一任船政官及海事裁判司,並建立了香港第一支警察部隊水警。作為船政官,畢打需要控制維港上一切船隻的行動包括錨定,同時要確保海港秩序,因此他決定在小山崗上興建他的官邸兼作船政廳辦公室,以便監視海港活動。因此,他所居住的山崗,被命名作畢打山 (Pedder’s Hill),而山下正是畢打船塢 (Pedder Wharf) 供其使用,旁邊的畢打街 (Pedder’s Street) 則因而命名。為了方便畢打從辦公室前往碼頭,雲咸街便因此興建,即便後來他的辦公室搬去附近位於舊中銀大廈的位置,雲咸街仍是畢打平日行經的道路。

船政官畢打在畢打山上的官邸兼辦公室遠眺海港船隻動向。

時而勢易,隨着中環填海,皇后大道不再是海邊,船政廳已於 1887 年搬至上環永樂街,再隨填海工程多次搬遷至海邊,就連畢打山也起滿各式各樣的建築,名字早已成為歷史。不過,雲咸街名字仍在,牛奶公司曾於在 1892 年此設立冰窖及倉庫,附近亦建有唔少餐廳。後來,牛奶公司搬遷,香港外國會有見附近報館林立,南華早報等英文報刊在街頭設廠,便在原址的北座倉庫部分定為會址,南座則用作藝穗會,以舉辦藝術活動。另外,由於雲咸街曾有唔少花檔,曾經一度被稱為「賣花街」(Flower Street)。雖然,昔日的花檔已經搬走,賣花之名已為鄰近的擺花街所用,但現在仍能看到一棵洋紫荊樹,訴說這裡曾經的「倉海桑田」。

20 年代的雲咸街,已有賣花街之名,連明信片也有此稱呼。

Regresar al blog

Deja un comentario

Ten en cuenta que los comentarios deben aprobarse antes de que se publique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