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代寶靈的德輔

取代寶靈的德輔

Peter Pang

德輔道,係香港的商業中心,23間香港註冊持牌銀行中,有多達11間於此設置總行,包括匯豐銀行(銅獅子像入口)及渣打銀行兩大英資發鈔銀行。電車及地鐵軌亦都選址於德輔道中通過,以方便上班族。呢條道路嘅繁盛,從日佔時期改以時任天皇名號命名作昭和通可見一斑,直到依家仍然係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嘅代表街道。呢條重要嘅街道以第十任港督德輔爵士(Sir George William Des Vœux)命名,但原來昔日並非叫德輔道,而係以第四任港督寶靈爵士(Sir John Bowring)命名。點解呢條重要嘅街道會改名,就要從港島北岸嘅填海歷史開始講起。

今天的德輔道,接近置地廣場位置
今天的德輔道,接近置地廣場位置

德輔道建成前,港島區最主要嘅交通要道都以皇后大道為中心,再向南申展其他街道,貫穿維多利亞城各處。隨住人口增長及市區擴展,歷任港督都展開過不同填海計劃,而寶靈爵士於1856年建議由政府山以北填海至銅鑼灣東角,興建四哩長嘅海旁大道,計劃稱為《寶靈填海計劃》。當時計劃宣稱需要耗資19,000 英鎊,但時任總量地官急庇利估計實際造價大約要80,000 至11,000 英鎊。而且,當時香港政府已經向倫敦貸款10,000英鎊興建醫院及監獄,就填海計劃,港府只向英廷貸款4000英鎊。英國不會無限量貸款支持香港基建,而商界亦不願為填海負擔工程費用,所以港府需要獨力承擔所有開支需,整個計劃會使港府陷入財困。此外,政府填海計劃侵犯原海旁地段邊界業權。填海後,原海旁地段不再臨海。在皇后大道設總部嘅企業同時會失去碼頭設施,唔方便上落貨,影響日常運作,因此商界人士相當反對填海。面對造價問題加上商家反對,填海計劃只能無限期擱置,改為喺西環到上環填海興建寶靈海旁西,以及喺灣仔鵝頸澗建立寶靈運河同寶靈頓道組成寶靈城。

第四任香港總督寶靈爵士(Sir John Bowring)
第四任香港總督寶靈爵士Sir John Bowring)

不過,港島人口繼續增加,令港府30年後決定重提填海計劃。第十任港督德輔決定授權九倉創辦人兼行政立法兩局非官守議員遮打,成立香港置地並重啟《海旁填海計劃》。德輔祖上來自法國,出生德國巴登大公國,過去曾任斐濟及加拿大紐芬蘭總督。德輔1887年至1891年間擔任香港總督,任期內,香港首個機動公共交通工具 – 山頂纜車於1888年正式營運,成為亞洲亞洲第一條纜索鐵路。1890年香港電燈成立,同年12月1日下午六時開始為香港島部份地區提供電力,首間電廠為位於灣仔星街及電氣街交界的灣仔發電廠。德輔就任其間,港府通過《歐洲人住宅區保留條例》及《收回公地法案》,根據條例,山頂的物業業權只由歐洲人擁有,華人不得在該區居住。條例至今仍然極具爭議,一方面揭時當時洋人歧視華人嘅程度,另一方面有人應為條例係當時政府基於衛生考慮而推出。當然,德輔最大政績,就係填海興建新海旁道路,將寶靈海旁中連接之前興建的寶靈海旁西,並授權遮打成立香港置地發展新填海區。

第十任香港總督德輔爵士(Sir George William Des Vœux)
第十任香港總督德輔爵士(Sir George William Des Vœux)

喺商界支持之下,填海計劃相當順利,整個工程於1904年正式完工。為咗紀念德輔的功績,原本《寶靈填海計劃》中嘅寶靈海旁中、西兩條道路改名為德輔道中、西。而有趣嘅係,德輔道本來已經喺九龍區使用,港府最終決定將本來連接尖沙咀至土瓜灣嘅德輔道更名漆咸道。

《海旁填海計劃》動工前的中環海皮
《海旁填海計劃》動工前的中環海皮
1889年地圖中顯示《海旁填海計劃》中,上環及中環填海地段

道路命名,不只是用以分辨街道,更可以充滿故事。街道背後嘅人名,唔只代表所紀念人物嘅重要性,有時更會睇到該人物對該處嘅影響,令大家對香港發展史有更深認識。

Retour au blog

Laisser un commentaire

Veuillez noter que les commentaires doivent être approuvés avant d'être publié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