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eets of Old Hong Kong
消失的山上的熱鬧街道
要從中環電車路一帶登上半山蘇豪區,除了可以使用德己立街及砵甸乍街,還可以使用雲咸街。這條鄰近蘭桂坊的街道,與德己立街一樣每到大時大節便人頭湧湧,唔少於蘭桂坊及蘇豪區酒吧盡興的人會拖着疲累的身驅,走下雲咸街落大馬路乘搭各種交通工具歸家。雲咸街係香港開埠後最早建立的 16 條街道之一,但同其他街道唔同,雲咸街 (Wyndham Street) 並非用特定人物命名,其命名來源,至今眾說紛紜。 現今的雲咸街,不只因附近有蘭桂坊而熱鬧,還因藝穗會而充滿藝術氣息。 雲咸街早於 1845 年的地圖中出現,連接全港第一條街道皇后大道及荷李活道,有說法指由於這條窄街蜿蜒曲折,就以有着「蜿蜒曲折的小村莊」意思的 Wyndham 命名,Wynd 在古英語意即窄巷。另一說法,指雲咸街直接用倫敦同名街道命名。無論哪種說法,都說明了雲咸街最初的模樣,由山腳往上,到己連拿利便呈 U 形拐向荷李活道的方向。之所以要呈 U 形而非直接以最短的路徑接駁兩條大路,與當時居住在雲咸街的一名首任船政官 (Habour Master) 兼海事裁判司 (Marine Magistrate) 威廉‧畢打 (William Pedder) 有關。 早期的雲咸街只是一條蜿蜒小徑,但已有不少人會以此穿梭皇后大道及荷李活道。 畢打出身懷特島 (Isle of...
消失的山上的熱鬧街道
要從中環電車路一帶登上半山蘇豪區,除了可以使用德己立街及砵甸乍街,還可以使用雲咸街。這條鄰近蘭桂坊的街道,與德己立街一樣每到大時大節便人頭湧湧,唔少於蘭桂坊及蘇豪區酒吧盡興的人會拖着疲累的身驅,走下雲咸街落大馬路乘搭各種交通工具歸家。雲咸街係香港開埠後最早建立的 16 條街道之一,但同其他街道唔同,雲咸街 (Wyndham Street) 並非用特定人物命名,其命名來源,至今眾說紛紜。 現今的雲咸街,不只因附近有蘭桂坊而熱鬧,還因藝穗會而充滿藝術氣息。 雲咸街早於 1845 年的地圖中出現,連接全港第一條街道皇后大道及荷李活道,有說法指由於這條窄街蜿蜒曲折,就以有着「蜿蜒曲折的小村莊」意思的 Wyndham 命名,Wynd 在古英語意即窄巷。另一說法,指雲咸街直接用倫敦同名街道命名。無論哪種說法,都說明了雲咸街最初的模樣,由山腳往上,到己連拿利便呈 U 形拐向荷李活道的方向。之所以要呈 U 形而非直接以最短的路徑接駁兩條大路,與當時居住在雲咸街的一名首任船政官 (Habour Master) 兼海事裁判司 (Marine Magistrate) 威廉‧畢打 (William Pedder) 有關。 早期的雲咸街只是一條蜿蜒小徑,但已有不少人會以此穿梭皇后大道及荷李活道。 畢打出身懷特島 (Isle of...
第一任香港總督砵甸乍
在中環鬧市中,有一條古色古香以石板鋪設以便上落及去水的登山小街,名叫砵典乍街 (Pottinger Street)。雖然,這條街未有附近街道般車水馬龍,連馬路都沒有,但因旁邊開設唔少深具特色的商店酒吧以及售賣紀念品的鐵皮攤檔,並且連結皇后大道中同法定古蹟中區警署建築群,吸引不少遊客前來遊覽打卡,感受這條被稱為「石板街」的一級歷史建築的舊香港風貌。作為香港最早興建的 16 條街道,砵典乍街由命名到發展,都與香港開埠初期歷史息息相關。 現今的砵甸乍街為著名遊客景點 有留意香港歷史的朋友會知道, 砵甸(典)乍從男爵 (Sir Henry Pottinger, 1st Baronet) 為香港第一任總督,係將香港納入日不落帝國的重要人物。砵甸乍出身愛爾蘭政治世家,祖上於 17 世紀出了兩位貝爾法斯特市長 (Sovereigns),但父親卻係激進分子,曾組自願軍團 (Volunteer Corps) 作為捍衛英國新教徒利益的民兵。由於家道中落,砵典乍 14 歲就加入東印度公司從軍,自此開始軍旅生涯。 砵甸乍年輕時便投身軍旅,為日後成為港督打下基礎 由於砵甸乍掌握印地語並能夠偽裝穆斯林商人縱橫印度次大陸同波斯及阿富汗,並曾參與英國與馬拉塔帝國之間的戰爭,令佢 31 歲就成為上校並先後擔任信德省及海特拉巴行政官,開啟從政生涯。砵甸乍 1839 年返英國並被冊封從男爵,但 2 年後,就接受外交大臣任命,接替義律成為駐華商務總監,呢段經歷唔止影響一生,更影響香港以至中國國運。...
第一任香港總督砵甸乍
在中環鬧市中,有一條古色古香以石板鋪設以便上落及去水的登山小街,名叫砵典乍街 (Pottinger Street)。雖然,這條街未有附近街道般車水馬龍,連馬路都沒有,但因旁邊開設唔少深具特色的商店酒吧以及售賣紀念品的鐵皮攤檔,並且連結皇后大道中同法定古蹟中區警署建築群,吸引不少遊客前來遊覽打卡,感受這條被稱為「石板街」的一級歷史建築的舊香港風貌。作為香港最早興建的 16 條街道,砵典乍街由命名到發展,都與香港開埠初期歷史息息相關。 現今的砵甸乍街為著名遊客景點 有留意香港歷史的朋友會知道, 砵甸(典)乍從男爵 (Sir Henry Pottinger, 1st Baronet) 為香港第一任總督,係將香港納入日不落帝國的重要人物。砵甸乍出身愛爾蘭政治世家,祖上於 17 世紀出了兩位貝爾法斯特市長 (Sovereigns),但父親卻係激進分子,曾組自願軍團 (Volunteer Corps) 作為捍衛英國新教徒利益的民兵。由於家道中落,砵典乍 14 歲就加入東印度公司從軍,自此開始軍旅生涯。 砵甸乍年輕時便投身軍旅,為日後成為港督打下基礎 由於砵甸乍掌握印地語並能夠偽裝穆斯林商人縱橫印度次大陸同波斯及阿富汗,並曾參與英國與馬拉塔帝國之間的戰爭,令佢 31 歲就成為上校並先後擔任信德省及海特拉巴行政官,開啟從政生涯。砵甸乍 1839 年返英國並被冊封從男爵,但 2 年後,就接受外交大臣任命,接替義律成為駐華商務總監,呢段經歷唔止影響一生,更影響香港以至中國國運。...
開埠 16 街之心臟德己立街
每逢大時大節,蘭桂坊必定人頭湧湧,旁邊的德己立街亦承載了唔少穿梭大馬路到蘭桂坊及蘇豪區的人流。這條位於中環中心地帶嘅街道,不但係中環至中半山的交通要道,更是開埠最早 16 條街之一,其命名背後,更係反映香港開埠之初境況。 現今人流如鯽的德己立街 街道,係城市的血管,不但方便居民移動,更將城市唔同部分連接起來,令一座城市得以運作。英國人建立維多利亞城之時,就設立 16 條街道使其成為一座城市。16 條街道的命名,皆以英國名人或香港開埠初期重要人物命名。作為交通動脈的海旁大道以維多利亞女皇命名為皇后大道 (Queen's Road),而連接海邊同重要機構林立的半山的主要通道,就以香港副總督兼駐港英軍總司令德己立命名。 19 世紀末的德己立街,當時中文名譯作德忌笠街,圖中可見有不少小販沿街擺賣 德己立 (George Charles d’Aguilar) 出身軍人世家,自幼就加入英軍,最初駐守印度,作為貴族後代於 9 年之內升任少校,大部分時間擔任副官及在參謀部任職。由於戰功顯赫,佢被調回英軍並擔任過唔少將領的副官,活躍於歐洲各大戰場,最出名的一仗當數佢於名將威靈頓麾下服役時成功佔領巴黎,贏得拿破崙戰爭。此後,佢將拿破崙治兵語錄譯作英文,並附上拿破崙以及多名法國、瑞典、奧地利、普魯士名將的經歷作註解,方便英語圈國家的將領學習拿破崙的兵法。隨着佢升任少將,佢被派到香港擔任首位駐港英軍總司令兼香港副總督。 出身軍人世家的德己立 副港督的職責並非如輔政司協助港督行政,而是擔任港督的軍事顧問並指揮駐港英軍,故由駐港英軍總司令擔任,權力僅次於港督,官邸位於現為香港公園的域多利軍營內,該建築保留至今成為茶具文物館。除了負責香港防務,駐港英軍總司令更作為英軍駐華最高級軍官,負責指揮英軍在華的行動。德己立任內的 1847 年,便曾率英艦沿珠江北上,直達廣州,以懲戒當地政府任由當地人襲擊英國人。次年,他調回英國,擔任西南軍區司令直到 1852 年。可惜的是,他離任 3 年後即辭世,享年 71 歲。...
開埠 16 街之心臟德己立街
每逢大時大節,蘭桂坊必定人頭湧湧,旁邊的德己立街亦承載了唔少穿梭大馬路到蘭桂坊及蘇豪區的人流。這條位於中環中心地帶嘅街道,不但係中環至中半山的交通要道,更是開埠最早 16 條街之一,其命名背後,更係反映香港開埠之初境況。 現今人流如鯽的德己立街 街道,係城市的血管,不但方便居民移動,更將城市唔同部分連接起來,令一座城市得以運作。英國人建立維多利亞城之時,就設立 16 條街道使其成為一座城市。16 條街道的命名,皆以英國名人或香港開埠初期重要人物命名。作為交通動脈的海旁大道以維多利亞女皇命名為皇后大道 (Queen's Road),而連接海邊同重要機構林立的半山的主要通道,就以香港副總督兼駐港英軍總司令德己立命名。 19 世紀末的德己立街,當時中文名譯作德忌笠街,圖中可見有不少小販沿街擺賣 德己立 (George Charles d’Aguilar) 出身軍人世家,自幼就加入英軍,最初駐守印度,作為貴族後代於 9 年之內升任少校,大部分時間擔任副官及在參謀部任職。由於戰功顯赫,佢被調回英軍並擔任過唔少將領的副官,活躍於歐洲各大戰場,最出名的一仗當數佢於名將威靈頓麾下服役時成功佔領巴黎,贏得拿破崙戰爭。此後,佢將拿破崙治兵語錄譯作英文,並附上拿破崙以及多名法國、瑞典、奧地利、普魯士名將的經歷作註解,方便英語圈國家的將領學習拿破崙的兵法。隨着佢升任少將,佢被派到香港擔任首位駐港英軍總司令兼香港副總督。 出身軍人世家的德己立 副港督的職責並非如輔政司協助港督行政,而是擔任港督的軍事顧問並指揮駐港英軍,故由駐港英軍總司令擔任,權力僅次於港督,官邸位於現為香港公園的域多利軍營內,該建築保留至今成為茶具文物館。除了負責香港防務,駐港英軍總司令更作為英軍駐華最高級軍官,負責指揮英軍在華的行動。德己立任內的 1847 年,便曾率英艦沿珠江北上,直達廣州,以懲戒當地政府任由當地人襲擊英國人。次年,他調回英國,擔任西南軍區司令直到 1852 年。可惜的是,他離任 3 年後即辭世,享年 71 歲。...
因海而生的告士打道
告士打道係一條六線雙程的主要幹道,全闊之處每邊有 5 條行車線,係全港最寬的道路之一。告士打道一直係港島交通大動脈,曾經同干諾道一同組成 4 號幹線。雖然,中環及灣仔繞道落成後,4 號幹線唔再經過告士打道,但告士打道連接紅磡海底隧道,令佢繼續車流旺盛。告士打道曾經數度改名,而每一個名,都同港島早期填海息息相關,而且同干諾道相呼應。 告士打道近海底隧道一段每邊有六條行車線,為全港最寬道路之一 告士打道的出現,是因海旁東填海計劃而來。海旁東填海計劃源於第四任港督寶靈倡議的填海計劃,不過由於開支太大只能作罷。隨着人口增長,港府先開展海旁填海計劃擴展中環土地,再於 1897 年開展海旁東填海計劃,一來為增加灣仔土地供應,以舒緩日益嚴峻的人口壓力,二來為興建連接新界及港島的輸水管道。由於寶靈填海計劃已唔能夠滿足當時土地需求,所以灣仔新海岸線由原計劃的莊士頓道一帶,向北推至告士打道。 海旁東填海計劃草圖,海邊即為告士打道 1930 年代從山上望向灣仔新填海區 海旁東填海計劃於 1929 年已經完成填海造陸部分,新的海旁大道同干諾道一樣,以英國皇室成員命名。英皇佐治五世三子亨利皇子於英國皇室可說是相當獨特的成員,佢備受教母維多利亞女皇寵愛,不過讀書時並未與其他皇室成員一樣由私人導師教授知識,而係同其他平民一樣於學校就讀,開創皇室先河,於伊頓公學時便因體育出眾而備受歡迎。畢業後,佢選擇加入第十皇家驃騎兵團擔任少尉,本來佢想一直留在驃騎兵團直到成為司令,但因為皇室事務只好退居後線。海旁東填海計劃即將落成的 1929 年 4 月 25 日,被封為告羅士打公爵的亨利皇子訪問香港,引起全港轟動,佢於皇后碼頭登岸時,唔少市民在附近的皇后像廣場圍觀,因食水不足乾涸已久的顛地噴泉更特意重開迎接公爵到訪,再下一次重開已經要到 1930 年輸水管道建成解決供水問題之時。 告羅士打公爵亨利皇子到達皇后碼頭接受民眾歡迎 位於大會堂前於 1864 年落成的顛地噴泉 ...
因海而生的告士打道
告士打道係一條六線雙程的主要幹道,全闊之處每邊有 5 條行車線,係全港最寬的道路之一。告士打道一直係港島交通大動脈,曾經同干諾道一同組成 4 號幹線。雖然,中環及灣仔繞道落成後,4 號幹線唔再經過告士打道,但告士打道連接紅磡海底隧道,令佢繼續車流旺盛。告士打道曾經數度改名,而每一個名,都同港島早期填海息息相關,而且同干諾道相呼應。 告士打道近海底隧道一段每邊有六條行車線,為全港最寬道路之一 告士打道的出現,是因海旁東填海計劃而來。海旁東填海計劃源於第四任港督寶靈倡議的填海計劃,不過由於開支太大只能作罷。隨着人口增長,港府先開展海旁填海計劃擴展中環土地,再於 1897 年開展海旁東填海計劃,一來為增加灣仔土地供應,以舒緩日益嚴峻的人口壓力,二來為興建連接新界及港島的輸水管道。由於寶靈填海計劃已唔能夠滿足當時土地需求,所以灣仔新海岸線由原計劃的莊士頓道一帶,向北推至告士打道。 海旁東填海計劃草圖,海邊即為告士打道 1930 年代從山上望向灣仔新填海區 海旁東填海計劃於 1929 年已經完成填海造陸部分,新的海旁大道同干諾道一樣,以英國皇室成員命名。英皇佐治五世三子亨利皇子於英國皇室可說是相當獨特的成員,佢備受教母維多利亞女皇寵愛,不過讀書時並未與其他皇室成員一樣由私人導師教授知識,而係同其他平民一樣於學校就讀,開創皇室先河,於伊頓公學時便因體育出眾而備受歡迎。畢業後,佢選擇加入第十皇家驃騎兵團擔任少尉,本來佢想一直留在驃騎兵團直到成為司令,但因為皇室事務只好退居後線。海旁東填海計劃即將落成的 1929 年 4 月 25 日,被封為告羅士打公爵的亨利皇子訪問香港,引起全港轟動,佢於皇后碼頭登岸時,唔少市民在附近的皇后像廣場圍觀,因食水不足乾涸已久的顛地噴泉更特意重開迎接公爵到訪,再下一次重開已經要到 1930 年輸水管道建成解決供水問題之時。 告羅士打公爵亨利皇子到達皇后碼頭接受民眾歡迎 位於大會堂前於 1864 年落成的顛地噴泉 ...
評價兩極的軒尼詩
灣仔係港島第二大商業中心,當中最熱鬧的街道,軒尼詩道無出其右。軒尼詩道東起銅鑼灣怡和街崇光百貨,西至金鐘道警察總部,沿路商行及酒店林立,電車及地鐵亦在此通過,係港島交通命脈。軒尼詩道係填海而成,係海旁東填海計劃重要一環。有趣的是,填海之時港督軒尼詩早已離任,而佢亦非促成填海的人,點解會由與填海計劃無關的軒尼詩命名軒尼詩道,背後有一段故事。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軒尼詩道 以軒尼詩命名灣仔主要幹道,最大原因係軒尼詩對華人的貢獻。耐人尋味的是,軒尼詩雖然受華人歡迎,卻未有如其他港督般離任不久就有以自己命名的街道,直至軒尼詩離任 47 年後,軒尼詩道才出現。這與軒尼詩於華人及洋人間評價兩極有關。愛爾蘭出生的軒尼詩以對殖民地當地居民友善及注重福利聞名,擔任下議院議員時曾訂定濟貧法,為英國福利制度打下基礎。來港赴任前, 軒尼詩曾經任巴巴多斯、巴哈馬、塞拉利昂及納閩總督,軒尼詩不問宗教背景任命當地土著擔任高級官員,並且改革稅制獄政以及公共衛生服務,令佢深受當地民眾歡迎,但大刀寬斧的改革不只令佢同其他官員有摩擦,亦令洋人對佢有意見。這一評價,持續到軒尼詩在香港任內。 第八任港督軒尼詩爵士 (Sir John Pope Hennessey) 軒尼詩與家人前往香港赴任 軒尼詩於 1877 年來港任職,一如佢過往作風,佢貫徹對當地居民友善的政策。當時,華人仍未被允許歸化英籍,未能享有完整公民權益,為提升華人地位,軒尼詩允許華人歸化英籍,成為正式英國公民,自此可以如同其他歐裔公民一樣有平等地位,更能享有政治權利。軒尼詩委任伍廷芳出任定例局議員,開創香港華人參政先河,自此定例局設有華人擔任的議席。當然,要成為英國公民,就必須要有良好英文水平,為加強華人英語程度,佢將英文列作必修課,增加英文教學時數,更規定新成立的學校要以英語教學,才可得到政府資助。軒尼詩允許華人於中環購地起屋及經營生意,使得華人商行於中環湧現,促進中環急速發展。有見當時拐賣婦孺猖獗,軒尼詩責成巡理府 (Police Magistrates)、警察隊長 (Captain Superintendent of Police) 以及漢務參贊 (Chinese Secretary) 成立委員會,同請願查緝拐匪的華商領袖協商籌辦保良局,並由軒尼詩親自核閱,上報倫敦藩政院 (Colonial Office)...
評價兩極的軒尼詩
灣仔係港島第二大商業中心,當中最熱鬧的街道,軒尼詩道無出其右。軒尼詩道東起銅鑼灣怡和街崇光百貨,西至金鐘道警察總部,沿路商行及酒店林立,電車及地鐵亦在此通過,係港島交通命脈。軒尼詩道係填海而成,係海旁東填海計劃重要一環。有趣的是,填海之時港督軒尼詩早已離任,而佢亦非促成填海的人,點解會由與填海計劃無關的軒尼詩命名軒尼詩道,背後有一段故事。 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的軒尼詩道 以軒尼詩命名灣仔主要幹道,最大原因係軒尼詩對華人的貢獻。耐人尋味的是,軒尼詩雖然受華人歡迎,卻未有如其他港督般離任不久就有以自己命名的街道,直至軒尼詩離任 47 年後,軒尼詩道才出現。這與軒尼詩於華人及洋人間評價兩極有關。愛爾蘭出生的軒尼詩以對殖民地當地居民友善及注重福利聞名,擔任下議院議員時曾訂定濟貧法,為英國福利制度打下基礎。來港赴任前, 軒尼詩曾經任巴巴多斯、巴哈馬、塞拉利昂及納閩總督,軒尼詩不問宗教背景任命當地土著擔任高級官員,並且改革稅制獄政以及公共衛生服務,令佢深受當地民眾歡迎,但大刀寬斧的改革不只令佢同其他官員有摩擦,亦令洋人對佢有意見。這一評價,持續到軒尼詩在香港任內。 第八任港督軒尼詩爵士 (Sir John Pope Hennessey) 軒尼詩與家人前往香港赴任 軒尼詩於 1877 年來港任職,一如佢過往作風,佢貫徹對當地居民友善的政策。當時,華人仍未被允許歸化英籍,未能享有完整公民權益,為提升華人地位,軒尼詩允許華人歸化英籍,成為正式英國公民,自此可以如同其他歐裔公民一樣有平等地位,更能享有政治權利。軒尼詩委任伍廷芳出任定例局議員,開創香港華人參政先河,自此定例局設有華人擔任的議席。當然,要成為英國公民,就必須要有良好英文水平,為加強華人英語程度,佢將英文列作必修課,增加英文教學時數,更規定新成立的學校要以英語教學,才可得到政府資助。軒尼詩允許華人於中環購地起屋及經營生意,使得華人商行於中環湧現,促進中環急速發展。有見當時拐賣婦孺猖獗,軒尼詩責成巡理府 (Police Magistrates)、警察隊長 (Captain Superintendent of Police) 以及漢務參贊 (Chinese Secretary) 成立委員會,同請願查緝拐匪的華商領袖協商籌辦保良局,並由軒尼詩親自核閱,上報倫敦藩政院 (Colonial Office)...
首位訪港皇室成員 - 干諾公爵
干諾道,可以說是香港之交通大動脈,作為 4 號幹線一部分,方便車輛穿梭港島東西通往各海底隧道。唔少商行同重要金融機構,例如交易廣場同國際金融中心,都位於干諾道一帶,可以說是相當繁盛。呢條曾經的海傍大道由於地位重要,以維多利亞女皇嘅三子干諾公爵 (The Prince Arthur, Duke of Connaught and Strathearn) 命名,即使到日治時期,亦以日本海神住吉命名。呢條海傍大道之興建,同海旁填海計劃可以話係息息相關。 現時干諾道夜景 早於 1856 年,第四任港督寶靈就已經提議填海,但因為開支太大加上商界反對而作罷。19 世紀末港島人口急增,港府終於決定填海造陸,昔日擱置之寶靈填海計劃重上枱面,成為第十任港督德輔主導之海旁填海計劃。不過,當年寶靈填海計劃並唔能夠滿足當時社會需要,於是中環海岸線由原來之寶靈海旁中 (即後來之德輔道中),向北推至現時之干諾道中一帶,以取得約 59-64 英畝土地。於 1903 年,海旁填海計劃全面完成之時,干諾道中亦正式通車,成為交通主幹道至今。 1890年干諾公爵伉儷訪港 至於點解以干諾公爵命名,則同干諾公爵伉儷訪港有莫大關係。干諾公爵,係首位訪港的皇室成員,於 1890 年 3 月 31 日乘坐印度皇帝號抵港,港府為隆重其事,特意安排放假一日。干諾公爵伉儷於時任香港護督的輔政司菲林明爵士...
首位訪港皇室成員 - 干諾公爵
干諾道,可以說是香港之交通大動脈,作為 4 號幹線一部分,方便車輛穿梭港島東西通往各海底隧道。唔少商行同重要金融機構,例如交易廣場同國際金融中心,都位於干諾道一帶,可以說是相當繁盛。呢條曾經的海傍大道由於地位重要,以維多利亞女皇嘅三子干諾公爵 (The Prince Arthur, Duke of Connaught and Strathearn) 命名,即使到日治時期,亦以日本海神住吉命名。呢條海傍大道之興建,同海旁填海計劃可以話係息息相關。 現時干諾道夜景 早於 1856 年,第四任港督寶靈就已經提議填海,但因為開支太大加上商界反對而作罷。19 世紀末港島人口急增,港府終於決定填海造陸,昔日擱置之寶靈填海計劃重上枱面,成為第十任港督德輔主導之海旁填海計劃。不過,當年寶靈填海計劃並唔能夠滿足當時社會需要,於是中環海岸線由原來之寶靈海旁中 (即後來之德輔道中),向北推至現時之干諾道中一帶,以取得約 59-64 英畝土地。於 1903 年,海旁填海計劃全面完成之時,干諾道中亦正式通車,成為交通主幹道至今。 1890年干諾公爵伉儷訪港 至於點解以干諾公爵命名,則同干諾公爵伉儷訪港有莫大關係。干諾公爵,係首位訪港的皇室成員,於 1890 年 3 月 31 日乘坐印度皇帝號抵港,港府為隆重其事,特意安排放假一日。干諾公爵伉儷於時任香港護督的輔政司菲林明爵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