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香港的街道

主要拜訪港皇家成員 - 幹諾公爵
幹諾道,可以說是香港之交通大動脈,作為4號幹線的一部分,方便車輛穿梭港東通往各海底隧道。道一帶,可以說是相當繁盛。亦以日本海神住吉命名。 現在時幹諾道夜景 早於1856年,第四任港督寶靈就已經建議填海,但因為開支加上商界反對而作罷。海計畫重上檯面,成為第十任港督德輔主持之海旁填海計畫。 (即後來之德輔道中),向北推至現時之幹諾道中一帶,以取得約59-64個土地。迄今成為交通主幹道。 1890年幹諾公爵伉儷訪港 幹諾公爵,系上主要拜訪港的皇家成員,於1890年3月31日乘搭印度皇帝號抵港,港府為隆重其事,特意安排放假一天。輔政司菲林明爵士(Sir Francis Fleming)下,環繞香港主要街道及鯉魚門砲台,4月2日參觀黃埔船塢後,獲邀主持海旁填海計劃動工儀式,遂決定菲林明以王子殿下命名海旁馬路,以作紀念。道同畢打街交界。 位於皇后像廣場的干諾公爵銅像 1930年代,位於幹諾道的幹諾公爵銅像 幹諾不只係皇家成員,仲師積極擔任英國陸軍職務。 幹諾及德輔同樣曾在加拿大的英屬領地擔任總督,幹諾於1911年擔任加拿大總督,並在一戰爆發之初以加拿大陸軍總司令身份參與戰爭。 幹諾公爵 除了乾諾道中,作為香港首座摩天大廈的康樂及其大廈旁的康樂廣場都係以乾諾公爵命名,康樂大廈除了是當時亞洲最高樓,亦擁有當時亞洲最快的𨋢同最大的空調冷卻系統雖然,康樂大廈已非最高樓並已改名怡和大廈,旁邊之國金二期取代了其地位,但此大樓覆蓋了旁邊的交易廣場以及整條幹諾道中,見證了70年代香港經濟大樓,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主要拜訪港皇家成員 - 幹諾公爵
幹諾道,可以說是香港之交通大動脈,作為4號幹線的一部分,方便車輛穿梭港東通往各海底隧道。道一帶,可以說是相當繁盛。亦以日本海神住吉命名。 現在時幹諾道夜景 早於1856年,第四任港督寶靈就已經建議填海,但因為開支加上商界反對而作罷。海計畫重上檯面,成為第十任港督德輔主持之海旁填海計畫。 (即後來之德輔道中),向北推至現時之幹諾道中一帶,以取得約59-64個土地。迄今成為交通主幹道。 1890年幹諾公爵伉儷訪港 幹諾公爵,系上主要拜訪港的皇家成員,於1890年3月31日乘搭印度皇帝號抵港,港府為隆重其事,特意安排放假一天。輔政司菲林明爵士(Sir Francis Fleming)下,環繞香港主要街道及鯉魚門砲台,4月2日參觀黃埔船塢後,獲邀主持海旁填海計劃動工儀式,遂決定菲林明以王子殿下命名海旁馬路,以作紀念。道同畢打街交界。 位於皇后像廣場的干諾公爵銅像 1930年代,位於幹諾道的幹諾公爵銅像 幹諾不只係皇家成員,仲師積極擔任英國陸軍職務。 幹諾及德輔同樣曾在加拿大的英屬領地擔任總督,幹諾於1911年擔任加拿大總督,並在一戰爆發之初以加拿大陸軍總司令身份參與戰爭。 幹諾公爵 除了乾諾道中,作為香港首座摩天大廈的康樂及其大廈旁的康樂廣場都係以乾諾公爵命名,康樂大廈除了是當時亞洲最高樓,亦擁有當時亞洲最快的𨋢同最大的空調冷卻系統雖然,康樂大廈已非最高樓並已改名怡和大廈,旁邊之國金二期取代了其地位,但此大樓覆蓋了旁邊的交易廣場以及整條幹諾道中,見證了70年代香港經濟大樓,成為亞洲金融中心。

取代寶靈的德輔
德輔道,係香港的商業中心,23間香港註冊持牌銀行中,有多達11間於此設置總行,包括匯豐銀行(銅獅子像入口)及渣打銀行兩大英資發鈔銀行。電車及地鐵軌亦都選址於德輔道中通過,以方便上班族。呢條道路嘅繁盛,從日佔時期改以時任天皇名號命名作昭和通可見一斑,直到依家仍然係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嘅代表街道。呢條重要嘅街道以第十任港督德輔爵士(Sir George William Des Vœux)命名,但原來昔日並非叫德輔道,而係以第四任港督寶靈爵士(Sir John Bowring)命名。點解呢條重要嘅街道會改名,就要從港島北岸嘅填海歷史開始講起。
取代寶靈的德輔
德輔道,係香港的商業中心,23間香港註冊持牌銀行中,有多達11間於此設置總行,包括匯豐銀行(銅獅子像入口)及渣打銀行兩大英資發鈔銀行。電車及地鐵軌亦都選址於德輔道中通過,以方便上班族。呢條道路嘅繁盛,從日佔時期改以時任天皇名號命名作昭和通可見一斑,直到依家仍然係香港作為亞洲金融中心嘅代表街道。呢條重要嘅街道以第十任港督德輔爵士(Sir George William Des Vœux)命名,但原來昔日並非叫德輔道,而係以第四任港督寶靈爵士(Sir John Bowring)命名。點解呢條重要嘅街道會改名,就要從港島北岸嘅填海歷史開始講起。